[介紹] 桌遊分類介紹#3 - 「歐式桌遊」


原文在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發表於尖端桌遊臉書粉絲團 【桌遊大代誌】桌遊名詞介紹#4 - 「歐式桌遊」


我們聊過了「戰棋(Wargame)」,也聊過了「美式桌遊(Ameritrash)」,今天要來聊桌遊三大分類的最後一項,「歐式桌遊(Eurogame)」。



如果你沒看過前面幾期,那讓我們快速複習一下上一期聊到的三類遊戲核心的差異:
*「美式桌遊(Ameritrash)」的首要核心是「情境感
*「歐式桌遊(Eurogame)」的首要核心是「精簡優雅
*「戰棋(Wargame)」的首要核心是「擬真

依據設計師在遊戲中追求的比重不同,最終呈現出來的遊戲就接近某個分類,當然還是要再次強調的,這個分類只是方便玩家討論,有些遊戲同時屬於兩者,也可能有遊戲都不在這三個分類之內,玩家帶著認識與了解的心態即可,不必太過糾結在一定要為遊戲分類。

認識「歐式桌遊(Eurogame)」
「歐式桌遊(Eurogame)」其實是比較後期的稱呼,早期亦有人用「德式桌遊(German-Style Board Games)」或是「設計師桌遊(Designer Board Games)」來稱呼這個類型的遊戲。

會有「德式桌遊(German-Style Board Games)」這個稱呼,是因為早期這種類型的遊戲多是由德國設計師所設計(例如普遍認為引起歐式桌遊風潮的《卡坦島》與經典遊戲《卡卡頌》),這種設計風格對德國以及周遭國家的桌遊設計師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當風潮慢慢擴散開來,也越來越多設計師設計這類型的遊戲卻位於德國之外的地方,「德式桌遊」的稱呼也不再那麼適合,慢慢的玩家們就改用「歐式桌遊」來稱呼囉。

「設計師桌遊(Designer Board Games)」這個稱呼來自「歐式桌遊」中以機制為主要樂趣的特色,能夠設計出種種讓人驚嘆的遊戲機制的設計師,對玩家來說就宛如明星或是大廚一般,在「美式遊戲」中玩家可能會依照主題或內容來挑選遊戲,在「歐式桌遊」中光是設計師的名字亮出來就足以讓玩家買單的情況非常常見,出版社也因此在遊戲的封面除了會放上遊戲標題外,也會特地放上設計師的名字來做為賣點。因此出現了「設計師桌遊」這個稱呼。不過後來許多遊戲都仿效這個風潮在封面放上設計師的名稱,加上這個稱呼也不太能體現遊戲的風格與內涵,現在已經比較少人在討論時使用。

▲著名設計師Vlaada Chvátil可以說是「設計師桌遊」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每一個遊戲的標題上方都會有他的大名。


「歐式桌遊(Eurogame)」的特色
*配件上多木制配件如米寶。
(不過近年來受到集資的影響,許多歐式桌遊也慢慢出現精細模型了)
*遊戲樂趣來自遊戲機制,玩家以享受機制框架下運用策略來贏得遊戲為樂趣。
 (主題通常只是個引子,許多遊戲替換主題甚至也不會有影響)
*玩家間的衝突間接,多為加法競爭。
(玩家是比賽誰發展得更好,較易獲得成就感也不像美式可能會因為被打飛或扣光分數而獲得挫敗感。戰爭或扣分等要素有些遊戲仍會有,但大多不會像美式桌遊一般強烈到會讓玩家退出遊戲)
*隨機成份較低。
(這邊如同美式桌遊的隨機成份高一樣相當具有爭議,只能說這是一個玩家們的普遍印象但不是絕對。歐式桌遊在隨機的設計上通常是讓遊戲增添一點變化,不會像是美式遊戲常有靠擲骰或抽卡來決定勝負關鍵)

▲木製配件、米寶,與美式的模型成現出來的氛圍完全不同,也是不少玩家喜歡歐式桌遊的原因之一,圖為筆者相當喜歡的一款雙人歐式桌遊《Agricola: All Creatures Big and Small》

也因為這些競爭間接、較為和平、主題大多比較正向的特色,歐式桌遊通常也被視為最適合家庭遊玩的類型。不過為什麼歐式桌遊相較於美式在遊戲氣氛上較為平緩呢?國外的網友也有相當多的討論,其中有許多相當有趣的觀點。

有一說是德國甚至整個歐洲在二戰後社會氛圍較排斥衝突直接且強烈的美式遊戲,相對平和的歐式桌遊因此崛起。也有一說是歐洲與美國的家庭文化不同,美國青少年則對於與家人一起玩遊戲是在同儕間有點羞恥的事情(這個觀點來自於幾位美國玩家),歐洲青少年對於與家人一同遊玩這件事沒有那麼大的排斥感,因此歐洲自然而然發展成能夠家庭同樂的遊戲類型。也有人認為是1979年開始的Spiel des Jahres(德國年度遊戲大獎)去定型了德式乃至歐式桌遊的風格。這些說法也許不對,也許都有一部份對,你覺得呢?

個人歐式桌遊推薦:
《勃根地城堡》、《Hansa Teutonica》(漢薩同盟)、《Helvetia》(瑞士興國錄)、《洞穴農夫》

留言